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明德学子寻找湖湘记忆
“四月八”是苗族纪念哪位战斗英雄的节日?女书主要流传于湖南哪个县?湘剧是用哪一种语言来演唱的?被誉为江南一绝的是什么编织?
11月10日,明德中学K608班同学在班主任曾祥老师的带领下,来到了湖南省文化馆,走进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探寻湖湘文化特色。
展厅共有“湘风湘俗”、“湘人技艺”和“湘音湘韵”三个单元,通过精美的图片、文字、实物及音像作品等,向同学们展示了火宫殿庙会、泸溪傩面具、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湘西苗绣、醴陵釉下五彩瓷烧制技艺、长沙粽叶编、湖南皮影戏、常德丝弦、青山唢呐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一件件历史文物,一个个艺术作品,在讲解员专业又富有感情的声音中和同学们产生羁绊;同学们用眼、用耳、用心跟这些经历了时光洪流幸得留存的文化遗产进行交流。参与非遗研学,不仅是一场文化的盛宴,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它教会同学们,文化的根脉需要每一代人的精心呵护与传承,而这份责任,正悄然落在每一个人的肩上。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同学们更加坚信,非遗不仅仅属于过去,它同样能够照亮未来,成为连接古今、沟通世界的桥梁。
零距离走近非遗的研学安排让同学们感受到了湖湘多元的民族和文化特色,看到历史与现代交织,艺术与生活相融。回望这段旅程,从初识非遗的懵懂好奇,到深入其中的沉浸享受,再到离别时的依依不舍,每一步都充满了成长的足迹。同学们学会了用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文化多样性,用更包容的心态去拥抱每一种独特的美。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湖南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增强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通过观赏各种艺术作品,提高了审美能力,激发了创造力和艺术兴趣。非遗研学不仅丰富了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自信与自豪,鼓励同学们在未来的日子里,成为传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者。
非遗研学虽已结束,但传承之路,才刚刚开始。愿同学们都能成为那道光,照亮非遗前行的道路,共同守护这份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